好的,我会帮你对文章进行逐段改写,保持原意不变的同时,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股票学习网,使内容更加丰富生动,字数变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。
---
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棵树,你或许早已走得很远很远,但你的根却深深地扎在那片熟悉的故乡泥土中。正是这片肥沃的泥土,为你提供了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人生养分和力量。
展开剩余83%1979年秋天,我在三原县的“安乐小学”完成了小学带帽(小学和初中合读)的学业,初中毕业后,离开了安乐村,前往武功杨陵,进入陕西省农林学校学习。那时我只有十五岁,开始了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旅程。从此以后,无论父母健在时我常回故里,还是父母去世后减少了回乡的次数,家乡始终在我的心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。每次走出县城,远远望见老渠旁的大柳树,我就感到离家越来越近;当我看到中王堡的文峰木塔时,就知道已经踏入了安乐镇的地界;再穿过赵家庄子,安乐村就近在咫尺。心中有了家乡的牵挂,回家的路似乎一路顺畅,万水千山都不觉得遥远。
老家流传着一句话:“天下县,泾三原。”三原位于关中腹地,如同白菜心一般,土地肥沃,交通便利,人口密集,工商繁荣,是一个适合生活和工作的好地方。但一百二十多年前,清朝末期的三原却是一片荒凉,人口稀少。连年不断的战争和旱灾,使得这片曾经号称“天府之国”的关中大地陷入了破败。那时担任三原知县的焦云龙(1840-1901,山东邹平县人)为了扭转“土地荒芜、村庄凋零”的局面,积极推动恢复生产、振兴三原,向清朝政府建议从外地迁移移民,并推出了开垦激励政策——先期开垦者每人可获得四十亩土地和一头牛。消息传回了山东老家,得到了热烈响应。经过推算,我的曾祖父大约在1898年左右,和高祖母一同推着独轮车,走过两千多里的漫长路程,从山东青州鲁家车马庄的小平地来到关中的广袤大平原,开创了孙氏后人在这片土地上的新生活。
据后来社教工作队认定我们家属于地主阶层,可见曾祖父应享受了首批移民的优惠政策,否则也不太可能成为地主。传说当年曾祖父刚定居时,这里还是一个无名村落。他看到这片平坦开阔的土地,心里想着只要肯吃苦努力,多流汗水,一定能种出好庄稼,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。他认为安居乐业是相辅相成的,于是便将村子命名为“安乐”,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认可。从此,这里便有了“安乐村”“安乐公社”“安乐乡”“安乐镇”的历史传承。2015年,因人口不足两万,安乐镇并入了陂西镇,撤销了这个响亮好记的镇名,保留了一个古老的名字,虽说略感遗憾,但随着镇政府的搬迁,安乐昔日的辉煌也渐渐成为历史。
安乐村有一条长约三里的主街,贯穿东西方向,村东和村西两端各有一条南北向的低水渠(以前水位较高,挖渠用于排水)。村民依街南北分布居住,街区内设有多条南北巷道,方便居民出行。解放前村里大多是草房,瓦房很少。那时有一位懂风水的老先生来看村子,评价说村子犹如一条龙,从嵯峨山奔向渭河水,不过还是幼龙阶段,麟甲未成(瓦被视作龙麟)。改革开放后,草房逐渐被瓦房取代,村庄仿佛“龙腾飞”,村民的生活也明显改善,这位风水先生的话被村民奉为神准。村里人坟墓的选址“头枕乔茂山,脚蹬临潼山”,西北东南方向挖穴安葬的习俗,或许也与这风水理念有关。
安乐村西距县城约十五里,现有八百多户,总人口三千余人。村内划分为十一个小组,我家属八组,乡镇政府所在地便设在我们这一组。学校(当年小学、初中、高中都有)、医院、供销社、戏院、综合厂、信用社和粮站等主要公共设施均集中在我们组,三六九逢会日更使这里成为文化和经济的中心。上学、办事、购物都十分便利,常被外村人羡慕。
这里还必须提及村里的百年老校。1939年,王子元(1861-1963,山东邹平人,先移民太和村,后迁安乐村9组-薛家堡,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创始者,爱国民主革命者及平民教育的先驱)捐出了自家土地和财产,联合教育家及开明绅士,在安乐村创办了振国中学。学校设计超前,绿化完善,教室明亮宽敞,操场标准规范,藏书丰富,教学仪器齐全,师资力量雄厚,影响深远。它为安乐培养了大批人才。解放后改名为三原县第三中学,后来又改为安乐中学,多年位列咸阳市农村普通高中前茅。2002年改为职业中学(当地学生从此需到县城上高中),2005年职中停办,学校荒废,百年名校的光辉不复存在,令人感到十分遗憾。
安乐村以小麦、玉米为主要农作物,实行一年两熟,得益于渠井双灌系统,粮食连年丰收。过去还曾种植棉花、高粱、红薯、芝麻、豆类等多种作物,也栽培过苹果、梨、冬枣等杂果。如今大棚蔬菜规模逐渐扩大,种植效益明显提升。由于人多地少(人均耕地略多于一亩),农民收入大多依赖外出打工,村里几乎没有工业,急需乡村振兴政策在这里生根发芽,开花结果。
我家住在街南,门前就是集会的中心地带,逢会时物资充足,买卖交易热闹非凡,人声鼎沸。家宅基址狭长,约半亩。门前三间大瓦房,因为居住人口较多,多年未曾用作商铺。后来在大瓦房前新建了两间小瓦房,曾经自用,也出租过,但未能经营兴旺,终究没能享受到门面房带来的经济红利。回想起来,大概是我们只懂耕作,不擅经商,错过了好机会,确实有些遗憾。院内东侧是一间灶房,后面是两间瓦房,均为砖木结构墙体,十分简陋。最南端是后院,有栅栏和南门。十多年前,三哥拆旧房建新居,从此老家有了新的面貌,成为了我的记忆印象。
祖父有四个兄弟,父辈那一辈有九个叔伯弟兄,我们绳字辈加起来二十六人,算是村里比较大的家庭。我家当时有八口人,祖母、父母、三哥、一姐和我这个老小。我算是命最好的人,祖母父母疼爱,哥哥姐姐照顾,幸福快乐地成长。更幸运的是,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,顺利考上了中专,跳出了农门。我们小时候可以说是自由成长,家长只要保证你吃饱穿暖,露不着身就算尽责了,哪有时间培养特长或辅导作业。那时没有幼儿园,八岁才上小学,作业很少,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复杂的难题。小学五年,初中三年,高中三年
发布于:天津市宜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